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直接影响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,主要包括材料准备、混合料生产、运输、摊铺、碾压及养护等关键环节。以下是详细流程及技术要点:
一、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
原材料检验-沥青混合料拌和-混合料运输-摊铺作业-初压-复压-终压- 开放交通
二、关键施工步骤及技术要求
1.原材料准备与检验
沥青:检测针入度、软化点、延度(符合JTG F40标准)。
骨料:
粗骨料;
细骨料;
矿粉
改性剂/添加剂需按配比添加。
2.沥青混合料拌和
拌和设备:间歇式或连续式拌和楼。
温度控制:
混合料类型沥青加热温度骨料加热温度出料温度
普通石油沥青150-170 160-180 140-160
SBS改性沥青160-175 170-190 155-170
温拌沥青(WMA)120-140 130-150 110-130
拌和时间:干拌5-10s+湿拌30-45s(确保均匀性)。
3.混合料运输
车辆要求:
自卸卡车(覆盖篷布防降温/污染);
运输时间≤1h(避免温度损失>10℃)。
温度监测:到现场温度≥120℃(改性沥青≥140℃)。
4.摊铺作业
摊铺机参数:
速度2-6m/min(与拌和能力匹配);
熨平板预热≥100℃,振动频率40-60Hz。
厚度控制:
松铺系数1.15-1.35(压实后达设计厚度);
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或GPS找平。
接缝处理:
纵向热接缝
横向冷接缝
5.碾压工艺
碾压设备组合:
碾压阶段设备类型遍数速度(km/h)温度要求(℃)
初压双钢轮压路机1-2 1.5-2.0 120-150
复压胶轮压路机3-4 2.5-3.5 90-110
终压双钢轮压路机1-2 2.0-3.0 70-85
关键控制点:
初压紧跟摊铺机(距离<50m);
胶轮压路机需喷水防粘轮(雾化喷洒);
终压消除轮迹,确保平整度≤3mm/4m。
6.开放交通与养护
冷却要求:路面温度降至50℃以下方可开放交通。
早期养护:
24h内禁止急刹车或重型车辆转弯;
3d内避免洒水(防止沥青膜剥离)。
三、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
问题原因解决方案
车辙压实不足或沥青软化提高复压遍数,改用高模量沥青
裂缝基层反射或温度收缩加铺应力吸收层(SAM),控制施工温度
泛油沥青用量过多调整油石比,加强碾压
离析骨料级配不均或摊铺不当优化拌和工艺,减少摊铺机收斗次数
四、特殊工艺应用
SMA沥青施工:需添加纤维素纤维,碾压禁用胶轮压路机。
透水沥青(OGFC):采用高黏沥青,摊铺后立即碾压(防降温过快)。
冷再生技术:旧料破碎后掺新沥青,用于基层修复。
五、规范与验收标准
中国标准:
JTG F40-2004《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》
JTG E20-2011《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》
国际标准:
ASTM D3515(热拌沥青混合料标准)
AASHTO T 312(Superpave配合比设计)
沥青混凝土施工需严格把控温度、压实度、平整度三大核心指标,并针对不同混合料类型(如改性沥青、SMA)调整工艺参数。建议施工前进行试验段验证(100-200m),优化机械组合与工序衔接!